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穆斯林雜誌Ala 媲美Vogue (附討論)

記者林世彬/綜合報導

兩名虔誠的回教男子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創辦一本專為女穆斯林而設的時裝雜誌《Ala》,內容完全沒有裸露也沒有情色,沒想到一炮而紅,大受讀者歡迎,目前每期銷量多達三萬冊,其中還包括了5,000多名外國訂戶。

西方媒體把《Ala》比作西方著名的時尚雜誌《Vogue》,並把它稱呼為「戴頭紗女士的《Vogue》」。

31歲的創辦人之一比雷爾(Ibrahim BurakBirer)不久前看過一本雜誌刊登變性人照片,讓他感到非常憤怒與不滿,決定創辦一本專以回教婦女為題材的雜誌,以作抗衡。他與32歲的友人阿塔伊(Mehmet VolkanAtay)合作,並把雜誌取名為《Ala》,成為一本前衛的「戴頭紗」時裝刊物。

Ala是土耳其語,意思是「美中之美」,《Ala》雜誌只刊登戴頭紗的模特兒照片,並只會刊登符合伊斯蘭習俗的服裝廣告。《Ala》的成功,證明時裝雜誌在土耳其毋須靠裸露也能提升銷量。

比雷爾説:「《大都會》、《Elle》、《Vogue》,全都只和性及裸露有關。(它們的)座右銘是:「性可以提升銷量。但我們,還有全球數以百萬計女性,都相信時裝可以不是這樣。」

雖然這本雜誌目前只出版了6期,但非常成功,需要多次增加發行量。該雜誌目前發行3萬本,有5,000本要寄給海外訂戶。

《Ala》另一位創辦人阿塔伊接受德國《明鏡》週刊訪問時説:「我們之前並沒有辦雜誌的經驗。我們是從事市場推廣業務,對市場開發有一定的研究。」

比雷爾説,《Ala》不僅僅是穆斯林的産品,它還將推銷給所有女性,因為「與裸露戰鬥」對所有女性都很重要。

▼西方媒體把土耳其《Ala》雜誌,拿來跟《Vogue》相比。(圖/翻攝自網路)


原文網址: 不裸不色 賣到手軟! 穆斯林雜誌《Ala》媲美《Vogue》 | 服飾潮流 | 美人幫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beauty.nownews.com/news/news.php?msg=n-2-3-14108#ixzz1l3my1jaR



================================================================
這幾年,漸漸注意到穆斯林或伊斯蘭國家借用西方模式來維護傳統價值。上述的雜誌即是其中一個例子。過去曾聽說為了與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競爭,便推出麥加可樂。流行音樂加入伊斯蘭信仰元素以及蘊藏廣大商機的伊斯蘭Halal認證等,其中的意涵不言而喻,那就是穆斯林具有競爭能力,可與西方ㄧ較高下,爭取穆斯林信徒的支持。穆斯林認為過去西方模式並不適用於伊斯蘭世界,且有害信仰,如流行樂的歌詞、電影暴力畫面與煽情雜誌等。雖是如此,然而西方社會的商業行銷、文化推廣與政治制度等精神是可以學習,透過伊斯蘭的包裝推陳出新,展現伊斯蘭的彈性ㄧ面。


這邊我沒有學理依據與能力評斷這些做法,也無批判之意,僅提供ㄧ個觀點思考,是否當前這種現象真正符合伊斯蘭社群。下述觀點來自牛津大學Tariq Ramdan的著作「Radical Reform」,若有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多包含。Tariq Ramdan認為現在穆斯林社群所作的僅是適應性的轉變(Adaptation reform),這種改變是必須的,但成效有限。他以伊斯蘭銀行為例,認為這是在harram (حَرَام)的大海中,守住一個小小的halal(حلال)圈子。簡單來說,即是在現有資本自由經濟主義的架構下,穆斯林設計出一套防護網,保護自身權益不受其干擾。但問題是環顧四周,小圈子被以利益與成長至上的資本主義包圍,在這情況下,穆斯林還可以撐多久的時間?

因此Ramadan提出轉變性的改革(Transformation Reform),以倫理(Ethic)本質與誠摯的意念,仔細思考當代穆斯林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非西方說什麼,我們就照他們的方式走。這種「轉變性的改革」並非改革伊斯蘭認主獨ㄧ的精神,相反地是根據此精神,教法學者透過Ijtihad方式,重新閱讀經典,並與其他專業領域的穆斯林學者共同合作,徹底改變當代不利穆斯林社會的架構與制度。這邊Ramadan僅提出一個方向,雖然他對於文化、藝術、婦女議題、政治與教育等,已有初步看法,不過他仍希望穆斯林學者無論是教法或是其他非宗教領域的學者應拋開陳見,為了倫理價值,提出確切具體方針,徹底改變這片Haram的茫茫大海。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麥西哈與馬赫迪 by Fethullah Gulen


「麥西哈」(al-Masih[1]是爾撒(Isa[2]願平安降臨予他)的名字或屬性。麥西哈在希伯來文(Messiah)中意為「受祝福的」,因此,這個名字可能是用來表示對其優點和美德的欽佩。據傳述,爾撒之所以被賜予這個名字,有諸般原因:他受到保護,免於各種罪惡;他藉著真主的許可,只憑觸摸即可治病;他馬不停蹄地到處行遊,以令他的訊息可以廣傳四方。


「馬赫迪」(Mahdi)在字面上是指一個擁抱信仰、被引上「正道」的人。馬赫迪也有拯救者之意,這位拯救者將在殘暴與不義肆虐全世界之時來臨;他將重建公義,讓伊斯蘭支配一切,同時他必是「『先知』(願平安與福賜降臨予他)的後代」(Ahl al-Bayt)。

當信仰的基本信條被束之高閣時;當丟棄宗教義務成為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時;當和信仰昔昔相關的妥當行為已在這個世界上為人所遺忘時,去期待一位拯救者的這類想法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猶太人、基督徒、甚至在他們之前的許多人,畢生都在殷殷期盼這位拯救者的到來,尤其是當他們必須面臨不義、遭受痛苦時。在過去那個由一連串先知所代表的、由先知任務組構起來的時代,誠然,總是會有一位眾所等待的先知或麥西哈出現。然而,在「真主的使者」(願平安與福賜降臨予他)之後,人們便不再等待下一位使者;相反地,他們開始期盼「先知」的後裔中能夠出現一位復興者或拯救者,一個導師或一位馬赫迪。這位馬赫迪也被稱為「使者馬赫迪」(Mahdi al-Rasul),因為人們認為這位馬赫迪和使者一樣,也是真主所派來的,而他的身上將顯露出比伊斯蘭四大法學家(Fuqaha al-Arbaa)、[3]聖者的所有位階、以及「導師之樞」(Qutb al-Irshad[4]更優越的特質。

伊斯蘭與對於馬赫迪的期待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穆斯林具備的7C

牛津大學教授Tariq Ramdan在ㄧ場演說中提到,今日穆斯林需具備七個條件(7C)

1. Confidence (信心)

2.Consitency (ㄧ致性)

3.Communication (溝通)

4.Contribution (貢獻)

5.Creative (創造力)

6.Contestation (爭論,指為正義發聲)

7.Compassion (熱情)

演講提到一個觀點受益很多,那就是追求知識並不是為了以後的地位身份,或是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要為了 真主將所得知識運用。穆斯林不是離群索居,僅在一個小圈子生活,不問世事。科技全球化與知識氾濫時代,穆斯林必須有意識瞭解個人、國家甚至世界主要的問題,盡自己ㄧ份能力。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當代法學大家深度解析伊斯蘭教派問題 (伊斯蘭之光)


譯者按:為什麼人們不再完全緊隨教法學派?這對教法和教法學派有著怎樣的影響?賽萊菲派和伊斯蘭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為教派傳襲的邊緣化而推波助瀾?教法學派的最終歸屬和命運又將如何?
帶著這些疑問,半島電視臺《教律與生活》節目專訪了大馬士革大學教法學院前任院長,敘利亞學者瓦哈白·祖海勒博士和摩洛哥拉巴特伊斯蘭學術最高委員會院士,穆斯塔法··哈姆茲博士,以下是訪談記錄:]
問:尊敬的博士,伊斯蘭歷史上有許多教法學派,大多數都得以流傳,其中流傳至今的是眾所周知的四大教法學派。首先請問,四大教法學派是怎麼生的?
瓦哈白·祖海勒博士答:

艾大學者求同存異 倡言教派研究新風 (伊斯蘭之光)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侯賽因
時間:2010年8月25日 14:24
日前,伊斯蘭教派求同存異論壇在埃及伊斯蘭事務最高理事會召開。會上,艾大伊斯蘭研究院院士,馬哈茂德·阿蘇爾博士強調指出:在伊斯蘭歷史上,主張教派和民眾間求同存異的呼聲一直以來就是歷史的主流,這是源自真主的主張,旨在讓人類獲致今後兩世的福祉。
他還強調說:教派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靠近並非意味著要統一各個教派,因為這樣做既違背人的理性,也違背了人的本性。同樣,借教派間相互接觸,相互靠近之名,而讓穆斯林拋棄其原有教派,無異於唆使他人陷於“迷誤”。
他說:在伊斯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主張教派間求同存異的呼聲一直以來就都是主流之聲,因為它是源自于真主的呼聲。真主在古蘭經中奠定了教派間求同存異的基礎;勾畫出求同存異的方法,並高揚其呼喚之聲,期冀其收穫累累碩果。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道德水準與正義

對於最近ㄧ連串的新聞報導感到搖頭,只求快不求資訊正確的心態,算不算是這個案件的共犯結構之一?媒體不專著於報導新聞本質,還延伸挖掘受害者與加害人與其家庭的背景,並天花亂墜設想一些假設或是尚未證實的消息,以「獨家」標榜,這是在愚弄觀眾,將我們當成白癡嗎。話說人民有知的權利,但這種不顧專業與倫理的報導,使我對記者社會地位或是媒體正面形象大打折扣。

再來,網路上鄉民的不負責言論也不可取,光靠鍵盤就可以推理辦案,瞭解事情真相嗎?真是吃飽沒事幹,正義也不是這樣亂用。什麼是正義,從伊斯蘭觀點說,「正義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並將自己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履行約言,忍受貧困、患難和戰爭。這等人,確是忠貞的,這等人確是敬畏的」(2:178)

另外ㄧ則經文表示「我這樣以你們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

伊斯蘭強調中庸之道,凡是過猶不及都不是適當的做法。穆斯林不隨謠言起舞,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判斷是非。鄉民、宅男絕不是貶義詞,我們可以用正面積極的方式扭轉這種負面形象。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後世

伊斯蘭有後世觀念,後世是永久的,今世是短暫的。生活於今世是為了後世做好準備。
後世的地位取決與今世的行為。剛才看到ㄧ張照片,內心有萬分的感歎。只要瞭解信仰基本要義的穆斯林,就不會去從事「為主舉伴」的行為。什麼是「為主舉伴」,就是崇拜不是 真主的被造化物,舉凡石頭、大樹或是木頭塑造成的雕像,這對於穆斯林而言是不允許的行為。

信仰即是信而未見,你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古蘭經中許多經文已經多次表示,信仰且行善之人,在後世將享有下臨諸河的天園。在天園中的住民沒有哀愁,相互見面時說「祝你平安」。為後世做好準備,是每個穆斯林的方向。穆斯林社群應該相互規勸,時時紀念 真主,不因今世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了後世的地位。奮鬥不光是為了學業、財富或是社會地位,提升自己的信仰,相信 真主所安排的一切,不因世俗利益而忘記伊斯蘭的教誨,才是我們穆斯林應該努力奮鬥(Jihad)的目標。